近日,水规院主导设计的上海港罗泾港区集装箱码头改造一期工程(罗东公司)昼夜集装箱吞吐量再攀新高达到8021标准箱,刷新正式开港运营以来的生产记录。
工程通过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技术的迭代升级,基于自主研发的智能营运管控系统,打造以“新一代智能水平运输装备(AIV)+自动化单小车岸桥+单双悬臂轨道吊”为装备方案的智能绿色集装箱码头,在传统码头升级焕新的过程中,同步引入最新智慧码头技术,以新质生产力助力超大型码头功能转型升级的有效实践。自2024年8月开港以来,码头吞吐量一直稳步提升,成功实现了“6000→7000→8000”标准箱三级跳跃,全面达到设计能力和效率,充分体现了水规院在老码头转型升级改造以及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领域前瞻性的创新设计与集成能力。
国内首个传统码头改造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实践
上海港罗泾港区曾是煤炭和矿石等大宗散货江海联运的核心枢纽,年吞吐量峰值达1.1亿吨。为落实“长江大保护”与“双循环”国家战略,该项目迎来了历史性转型。罗泾改造一期工程将原有闲置煤炭码头改造为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共建成2个7-10万吨级和4个1万吨级集装箱泊位,设计年通过能力260万标准箱。
作为国内首个系统性旧码头集装箱改造项目,设计团队直面挑战,实现零新增岸线和零围填海,优质资源高效配置,将原有高污染、高能耗、低货值的煤炭码头改造提升为绿色低碳、高货值、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在工程模式与空间效率突破及智能操作系统与调度架构创新等方面实现突破,为传统产业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水规院智慧”与“罗泾方案”。
四大设计创新铸就行业新标杆
一、绿色赋能创新:“变废为宝”,树立可持续发展典范
项目在设计、建造与运营全周期贯彻绿色理念,打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三化”转型发展样板。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原码头14个泊位中,2个拆除重建,剩余12个主体结构保留,旧结构资源利用率达70%,水陆域拆除料全部回收,实现土方自平衡。项目还构建“透水铺面+下沉式堆场+雨水调蓄池+现有泵房”的海绵港口系统,推广应用抗老化环保管材、高分子防腐电缆桥架等绿色材料,实施增殖放流与人工漂浮湿地等生态补偿措施。运营中,所有装卸设备与车辆均为电力驱动,全泊位配备岸电,结合AIV充换电、势能回收与光伏发电等技术,实现近零碳排放。
二、因地制宜重构布局:首创“一线三用”,极致利用岸线资源
该工程是国内外唯一一座实现岸线“一线三用”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泊位按前、后、内三档布置,平均每百米岸线作业能力较常规布局提升约30%。堆场采用“单悬臂+双悬臂”ARMG平行布置方案,实现设备高利用率、低建设运营成本与高效车流组织。
三、装卸工艺量身定制、近远结合:码头自动化区实现AIV与人工驾驶车辆混行作业
装卸工艺结合一线三用布局,采用新一代智能水平运输装备(AIV)、自动化小车岸桥与单双悬臂组合轨道吊协同作业。自动化区内实现AIV与人工驾驶车辆混行,取消物理隔离,拓展了自动化码头的应用场景。堆场近期设置P形调头区分离外集卡与AIV,远期可调整为混行模式,为智能驾驶技术升级预留空间。堆场管理不固定箱门朝向,依托AIV实时调整,进一步提升作业灵活性。
四、智慧系统创新:创建港内“打车平台”,实现多智驾厂商同台竞技
港区定制开发水平运输管理系统HTMS,创建港内“打车平台”,根据TOS系统作业任务安排和道路繁忙情况自动规划AIV行驶路径。不同车商AIV根据规划路径行驶,并负责完成行驶过程中的避障换道绕行、多车路口交汇博弈通行以及实时位置反馈等。目前友道智途、斯年智驾、上海振华等智驾企业已参与场内运营,形成统一管理、同台竞技的开放平台。
一期工程的卓越表现,凝聚了水规院项目团队的智慧与汗水。从详尽的检测评估到大胆的创新设计,从精益的现场服务到如今成果的完美验证,每一步都彰显了水规院人的匠心与担当。目前二期工程已开工建设,预计2026年底建设完成。建成后将与一期工程一体化运营,助力罗泾港区进一步升级成为功能完备的超大型、智慧型、生态型集装箱港区。
展望未来,水规院团队将继续做好一期工程的技术总结与服务,落实相关设计优化建议,为二期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以优质设计作品为中交品牌增光添彩,为交通强国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