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一声“到”,一生到!——抗美援朝老兵唐声林

发布时间:2021-11-09来源:
  当过兵的人都会喊‘到’,或许正是这段经历,自成年后的七十余年里,唐声林在党、国家、企业每一个需要他的时刻,从未缺席。

1949年4月23日,年仅18岁的唐声林和其他2万多名新入伍的大学生一起,在第二野战军大学的操场上,听校长刘伯承进行“开学第一讲”。

“革命,是要牺牲的,是要时刻准备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如果有人怕死,现在就可以离开。”

原本雅雀无声的操场慢慢有了骚动:一个、两个,十几个,上百个……近一半的人真的走出了校园。

不难理解,都是十几岁的孩子,面对生死,本能选择。

“我没有走,我不怕死。南京解放的时候,解放军人人背着行军包,列队进城。晚上就躺在马路上睡觉,从不打扰老百姓。从那时起我就坚信,跟着共产党一定是正确的,跟着解放军解放劳苦大众是光荣的!” 今年90岁的唐声林耳朵有点背,能记住的事情越来越少,但说起这段回忆,每个细节他都历历在目。

从此,信党、爱党、跟党走,成为他一生的信仰。

 

不怕死不怕险的工程兵!

唐声林考上军校的第一个任务,便是作为工程兵特科支队的一员,支援解放大西南。途经泸定桥时,面对好多战友只能用匍匐前进对抗恐惧,他成为第一批跑过去的新兵。

如果说这样的“刺激”经历仅是预热,那么在朝鲜战场上,他则真真切切感受了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1952年,唐声林随部队入朝,援助朝鲜修复被战争破坏的路、桥和房屋等基础设施。当时整个战争处于胶着状态,上甘岭战役还在进行之中。

在一次修复后勤保障物资的运输线时,唐声林和战友突遇敌军加农炮袭击,数枚炮弹瞬时在方圆八十平方米内接连爆炸,他们立即趴在了路边的排水沟内躲避。

“我当时带着护目镜,眼看着一枚炮弹斜插进了离我们没多远的沟壁上,地面都跟着震了几下。等了一两分钟,没有动静。我先站起来走近看了看,发现是枚哑弹,赶紧招呼战友们一起过来把炮弹拆了,还从里面弄出来20多公斤炸药,留着以后工程建设用。”

顾不上庆幸自己有多幸运,唐声林和战友们迅速处理完这个“不速之客”,便继续投身道路修复工作,抓紧一切时间保障了后勤补给线的通畅。

这一次的惊心动魄并没有动摇唐声林,之后美国在停战协议上的签字更是坚定了他的继续革命的决心“就像毛主席说的,‘美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可以自力更生了。”

从1952年到1955年,唐声林和战友们硬是在“吃糠咽菜”“手拉肩抗”的艰苦环境下,完成了金日成广场、内阁事务局大楼以及东西平壤公路等工程的修建,三次受到金日成接见。

 

不怕难不怕苦的工程师!

不怕牺牲的唐声林,革命热情并不只体现在“胆”,无论身在何处、处境多难,他始终坚持学习提高自己的“识”,以另一种奉献方式坚守心中的信仰。

朝鲜战场回来后,唐声林被分配到在北京工程兵学校任教员。面对一穷二白的教学条件,他翻阅大量资料,并结合实操经验,自己动手主编了《机械零件》《水上机械》《空压机》《木材加工机械》四本教材。因为家与学校距离较远,为了不耽误工作,他只在周六骑车回家与妻儿团聚,周日又匆匆赶回学校。

1964年,转业后的唐声林被分配到了水规院,从此,他用了三十年的时间专注做好一件事。

刚到水规院不久,唐声林便和其他同事一起被下放至湖北阳新五七干校,两年间,唐声林白天裹着裤腿在血吸虫泛滥的田地里劳作,间或到山里爆破,给房建提供基础石料;晚上,他则坚持钻研业务知识,“国家不会总是这样,我得时刻准备着”。正是怀揣这样的信念,在返京后的两三年内,凭借这个时期积累下来的理论思考,结合各地出差调研的数据资料,唐声林完成了《闸坝碍航斜面升船机》一书的编制工作,对当时我国内河筑坝碍航港口装卸工艺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港口泊位严重不足,尤其是深水泊位更是缺乏,唐声林负责、参与了多项主要港口规划。尤其在广州港总体规划修编期间,他深入调查、搜集资料、分析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趋势,结合国家港口发展和经济发展需求,制定了广州港近期、中期、远期可行的规划方案,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快速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主办: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中国北京安定门内国子监街28号
京ICP备060455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