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求实创新领衔规划突破,三大转变见证发展传奇—访原水规院员工、交通运输部原总工 蒋千

发布时间:2021-11-09来源:

“中国港口规划的突破是从水规院开始的。”交通运输部原总工程师蒋千回忆起曾在水规院工作的15年,如是说。

作为曾经的老员工,她在水规院度过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也见证了水规院在水运行业规划设计领域不断解放思想、严谨求实、开拓创新的发展传奇。

定位转变——从政府规划到港口设计

作为交通运输行业第一家水运规划设计院,改革开放前,水规院的功能定位一直是服务交通部、做好水运行业的规划。曾主持编制了我国"四五"、“五五"等水运发展、沿海和内河船舶发展等规划,为国家制定水运发展建设等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谋意见。

改革开放后,沿海港口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进入了快速建设发展的阶段。1979年深圳蛇口工业区成立,水规院成为第一家进入工业区的港口规划设计服务单位。自此,水规院逐步由服务政府规划向服务行业设计工作转变。

“我刚毕业参加工作那会儿,是改革开放非常红火的年代。港口室当时一共有二十几个新来的大学生。我接手的第一个设计项目是大连港散粮码头的设计。那时候没有电脑,都是硫酸纸手绘图,也没有空调,连电扇都很少的。为了防止汗水滴在图纸上,我们每个人脖子上都搭一条毛巾,趴在绘图板上一干就是一整天。大家好像要把动乱10年耽误的时间全都给追回来似的,根本没有任何人去计较待遇或其他的东西,不管什么专业,都是全力以赴投入工作中。”记忆翻涌,蒋千回忆道。

“当年水规院的领导、老工程师们对我们新毕业的大学生非常看重和关注,他们给我们创造机会,带领我们从波浪、潮位推算等基础工作做起,指导我们进行总图绘制、设计。通过大连港散粮码头、湄洲湾炼油厂原油码头、盐田集装箱码头等一个个项目设计工作,我们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由最初的万吨级的杂货码头,到后来的30万吨油码头、20万吨矿石码头和深水集装箱码头设计,蒋千亲历了水规院由传统政府规划向设计市场的步步转变,也深刻体会这一转变为水规院积累了扎实丰厚的技术基础。

思路转变——从单一变量到统筹考量

将港口的规划布局与国家发展大局、国民经济发展统筹考虑,在如今的水运发展规划中已是司空见惯的做法。但在30多年前,却是一次历史性的突破。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全国沿海港口迎来蓬勃发展,全国沿海各城市都在掀起港口建设的热潮。为集中力量、解决重点问题,交通部在1989 年提出建设公路主骨架、水运主通道、港站主枢纽和交通支持系统的“三主一支持”的长远规划设想,水规院承担了除公路主骨架之外的涉及水运方面的“两主一支持”规划研究任务。

“按照传统港口规划的方法,我们考虑的变量主要是腹地需求以及就近运输等。但当面对全国240余个沿海港口和国家公布的14个沿海开放城市的港口都要大规模发展,我们重点到底应该在哪?该如何确定主枢纽港?这在当时对我们都是严峻的考验。”蒋千介绍说。

水规院的研究团队排除万难,成立了全国沿海和内河主枢纽、主通道规划研究的项目组,动用全国水运行业力量首先研究国民经济发展和港口水运之间的相关关系,通过历史数据分析和发达国家的经验,寻找了经济与水运量之间的发展规律,建立了数学关系。突破解决了在宏观经济发展形势下的水运量发展的趋势,预测了港口吞吐量和水运总量,开拓形成了现在常用的相关分析等运量预测方法。为在240余个港口中规划选择主枢纽港,率先应用专家评估、用层次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等,确定了系列评价指标后进行专家决策,最终研究确定了21个沿海主枢纽港和“两横一纵”水运主通道,由交通部向全国发布。

“水规院对主枢纽港、主通道研究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我们确定了发展重点,而且促进我们在规划方法上有所突破,传统的规划思路向更加科学合理去转变了,这应该是规划领域一个里程碑式的转变。”蒋千说。

随后,水规院又将这种全新的思路用到了区域港口群的规划。

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广东省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企业迅猛集聚,能源极度短缺,大量货物的集散愈发成为经济发展的掣肘。这种背景下,水规院受交通部、广东省的委托开始了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的港口布局规划研究。

“我们当时出动规划团队十几人赴广东现场办公,用了近半年的时间深入走访政府相关部门、珠三角大小企业开展全面调研,摸清情况。创新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将煤炭基地、水陆运输、广东接卸港作为整体,研究了北煤南运合理的运输方案,规划布局了广东沿海煤炭主要接卸港、提升了煤炭运输码头等级,改变了过去各个港争上小码头的散乱格局。同时根据广东省毗邻港澳,三资企业、三来一补企业密集,集装箱运输需求旺盛的特点,研究突破了集装箱生成量预测方法,采用网络规划方法,明确了集装箱干线、支线、喂给港三个层次的功能作用,将深圳港规划为集装箱干线港,填补了我国集装箱港口规划的空白。”

“广东省珠江三角州港口规划的思想、技术创新是我们水规院在规划过程中的一大转变,我们也因此获得了第一个规划的科技进步奖。直到现在这些技术成果大家仍在广泛应用。”蒋千的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珠三角规划开拓性成功后,我们又陆续做了长三角、环渤海地区港口布局规划以及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规划。水规院成为全国规划领域名副其实的先头部队。”

模式转变——从条块分割到系统联动

水规院在完成全国和区域性港口布局规划的基础上,又陆续做了青岛、上海、深圳等单个港口的规划。在这些港口规划的工作实践中,水规院已跳出单纯考虑港口吞吐量现状延伸规划的局限,开始站在全局,用更为宏观的视野和思路去统筹考虑港口长远的发展问题。

“我们在为青岛港做规划的时候,他们刚刚开始启动前湾港区的开发,前湾一期工程已开工建设了一个突堤码头做专业化煤炭出口运输、顺岸作为通用码头。在全国港口发展的分析中,我们判断青岛未来发展不应仅仅是煤炭,而应发展集装箱和外贸进口铁矿石,所以建议他们改变当时的建设方案,尽快建设‘大顺岸’式泊位用于发展集装箱运输;煤炭二期工程改为外贸进口铁矿石泊位。”蒋千回忆说,“正是我们前瞻性的规划理念,帮助青岛港做出了科学的决策、帮助他们抢占了市场先机。因此,他们将当时最大的20万吨级矿石码头设计工作一并交给了水规院,后来这个项目还得了国家设计金奖。”

“只有规划真正站得高、看得远了,才能做到港口建设的科学合理,才能具备前瞻性,才会为后续的设计开辟一个好的市场。”蒋千说,“青岛港的规划、设计算是我们的一个样板,到后来我们为上海、深圳做了规模化发展集装箱的规划方案后,也顺利承接了像外高桥、深圳等集装箱码头的设计工作,这都是从前期研究到规划设计一气呵成。”

水规院的规划工作是站在全局系统去分析,不单是考虑了港口的现状,更多是考虑腹地经济、合理运输系统和国际航运市场的发展趋势,来为单个港口找准定位和发展目标。全局视角、科学合理的规划为很多重大项目做了科学的指导和决策,也让水规院赢得了全国大多港口的信任,带来了系列大型矿石、原油、集装箱码头的设计任务。水规院真正迎来了规划设计良性联动的一个时代。

1998年水规院改制后,根据业务分工,蒋千离开了水规院,但这个曾经战斗过15年并且有着无数难忘回忆的地方经常牵动她的心绪。

“起初我们是着实为水规院捏了一把汗,非常担心在前期规划队伍走了以后,水规院仅凭设计如何去拓展市场呢?但是现在看来,我们的担心是多余的。”蒋千欣慰地说道,“我看到水规院在历任领导的带领下稳扎稳打,充分发挥传统优势,坚守初心,坚持长远战略、科学规划的引领,紧抓时代发展的脉搏。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中看得准、抓得稳,在技术上有发展和突破。今天的水规院依旧充满朝气和活力,我相信你们完全能够适应今后的发展,未来会更好!”

 

主办: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中国北京安定门内国子监街28号
京ICP备06045551号